close
青年暴走 與情緒疾病有關
2012-7-12 21:55 作者:張舒涵
【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】有些青少年遇到挫折時逞凶鬥狠甚至自殘,往往成了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、同儕排擠的對象,但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葉啟斌指出,某種程度的情緒失調是一種病症,過去常被誤診為躁鬱症或過動症,但國際精神科診斷準則最新認定其為「破壞性情緒失調」。7到14歲的兒少是好發年齡,應早期發現並治療,避免未來衍生憂鬱症。他更呼籲師長,別誤以為這樣的青少年是故意挑釁、刻意犯錯,而放棄他們。
葉啟斌在去年針對高一新生調查,以問卷篩檢加上會談確診後發現,7百人中大約有3%至5%學生有「破壞性情緒失調」,這批學生中45.5%的人同時有過動症、36.4%合併有對立性反叛疾患、31.8%合併嚴重型憂鬱症、18%合併有躁鬱症。也就是說,一個班級約有1至2名學生患有此症狀。由於同時合併其他症狀的患者相當多,因此導致診斷不易。
葉啟斌說明,「破壞性情緒失調」一般出現的症狀包括在遇到挫折、達不到要求,或覺得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之後,會出現言語或行為上的破壞或報復行為,持續時間至少1年以上,頻率約每周至少3天以上。狀況嚴重時會有割腕、撞牆、用菸燙自己等自殘行為;甚至還有暴力破壞東西、攻擊他人的傾向,甚至還會精心設計報復手段。患者還可能有睡眠問題、講話時別人插不上話等徵兆。
至於何種因素造成「破壞性情緒失調」,葉啟斌說明,這是先天體質問題,大腦杏仁核活化程度不足,導致情緒感知較弱,因此不太會察覺他人臉色。此外,他們的大腦前額葉和前扣帶迴失調,則易導致情緒失控。台
父母親的教養也是造成孩子患「破壞性情緒失調」的因素。葉啟斌強調,情緒教養相當重要,父母不能對孩子有求必應、習慣用物質滿足孩子。適時延宕滿足,用積點的方式獎勵孩子,也是一種情緒教育。此外葉啟斌認為,長期暴露在刺激性的電玩遊戲的孩子,因可以輕易從遊戲中得到滿足,也是危險因子。
最新的精神科診斷準將在明年公布,葉啟斌指出,校園中霸凌、幫派械鬥,或是情殺、自殺,都可能因情緒控制不良所引發。他強調,7到14歲是「破壞性情緒失調」的好發年齡,應即早接受治療,以免導致憂鬱症,甚至造成家庭、甚至社會問題。由於這類的青少年容易被老師和家長是為頭痛的孩子,也可能是同儕最常排擠的對象,因此他特別呼籲,師長應該理解這些孩子未必是故意搗亂、犯錯,也不應輕易放棄任何一個孩子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