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如何讓青春期孩子聽你的?
2010-09
親子天下雜誌16期
作者:楊俐容
請問楊老師:明明為孩子好,而且也好言好語的跟他說,結果真心換絕情,叫他往東,他偏往西,怎麼辦?
青少年得意的穿了一件垮褲,爸媽一說,「哇!你這褲子好酷喔!」孩子馬上換另一套。雖然是個笑話,卻暗喻了青少年,明明他是要的,可是一旦父母認同,他就偏不要了。
接受孩子在長大
許多父母慨嘆青春期的孩子,要他往東,他偏往西。其實,這是孩子邁向獨立的象徵。這段時期的孩子強烈追尋自我認同、渴望同儕接納,因此要逐漸拉開和父母親的距離,即使在大事上認同父母,也一定要在小事上和父母有所不同。
換言之,青春期的孩子即使還愛戀父母、享受親子關係,但他仍渴望在心理上跟父母分立,拉出一定的距離。你是你,我是我,我不再只是你的小孩,跟前跟後,這很自然。根據許多研究,只要親子關係基礎穩固,親密感還在,孩子在重要價值觀上,還是比較認同父母。但,即便如此,也絕對不要指望青春期的孩子會說,「媽,你講得好有道理喔!」、「爸,我真希望能像你一樣。」這根本不可能。
我常說,對青春期的孩子要觀其行,不要一直聽其言,因為父母的情緒容易被孩子的態度和言語挑起。父母要去觀察,即使孩子當場態度欠佳,只要後面的行動修正了,就表示他有聽進去。父母親也要體認青少年所處的生活環境完全不同於父母的年代,某些價值觀的變化是必然,也必要。如:他們現在有ipod、mp3,一邊聽音樂,一邊做功課已經是普遍現象,有時還一邊MSN。要用父母那個年代的標準去跟他們談,根本沒說服力。
區分大事與小事
當孩子不想再跟你一模一樣,想要做自己時,家長要先學會區分大事跟小事,以利因應。如果小事都放手,你就會發現孩子「要他往東,他偏往西」的行為也會日漸減少。因為小事,你尊重他的決定,碰到大事,他知道你不會為反對而反對,就會願意聽聽你的意見,也比較好商量。那麼如何區分大小事呢?
和生涯規劃、課業學習,以及道德品格、價值觀相關的是大事;該獨立負責、會傷害或損及他人權益的也是大事。至於小事,大約就是外表的打理、穿著的選擇、時間的安排等日常瑣事。
針對小事:原則上能不管就不管,儘量尊重,但仍可以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價值觀。譬如孩子染髮,父母可以表達,「你可能覺得染頭髮很好看,但那麼年輕就染頭髮,頭皮會受傷,髮質也會壞掉。」
針對大事:首先,要想清楚底線,然後依據具體客觀的資訊爭取孩子的共識。以染髮為例,父母會認為這已經牽涉到身體,是大事,但你必須了解孩子的主觀感受。像毒品有害健康,大家都能明白,而染髮對身體不好,對孩子太遙遠了。更何況,他周遭有許多人,包括朋友,甚至師長都在染,你哪能說服他呢?當你清楚底線是健康和社會規範,那麼重點就不在染不染,而在於不可違反校規、次數不要太多,染劑要好等。
其次,提供。選擇。儘量先詢問「你要往東,還是往西」;而非先主導「你必須(或應該)往東(或西)」。先問有個好處,孩子會覺得受到尊重,明白你不是在反對他,他也就不需要為爭權而反抗。
再以染髮為例,孩子說要染髮。你不要急著告訴他染髮有多不好;而是問他對染髮的想法。如果他說就挑染一下,一年頂多染一次。這其實跟你的底線不謀而合,你就可以不費唇舌,甚至因此發現孩子挺不錯的,還有點明智。父母親若願意多聽,會發現孩子有時候已經想過了,而且不見得會超過你的底線。
如果你是先詢問,發現他的回應本來就在你的底線內,你要大方的表示贊同,就做吧!而且還要告訴他,「孩子,你很會克制自己,真的不簡單。」這些是一般父母比較難做到,卻最能贏得孩子合作的做法。父母若想全盤掌控,結果往往節節敗退、全盤皆輸。如果你堅守底線,適度放心放手,你就會發現親子可以雙贏。
而且,孩子在講的過程中,就是在檢視自己的思維是否合理,你的鼓勵有助於他以後做出更理性的判斷和決策。他每次想要爭取自主,就會先行找出理性的基礎。基本上,父母只要戒急用忍,往往可以得到意外的美好結果。
學會運用「我訊息」
不過,每個孩子的特質和成熟度不同,還是有可能超過底線、判斷失誤。這時,父母就必須用比較客觀的方式去表達立場。換言之,就是用「我訊息」來取代像「你太自私了」、「你到底有沒有責任感」這樣充滿指責意味的「你訊息」。
「我訊息」是最有幫助、最不傷害、最容易促進合作的技巧。這個技巧有三步驟:
第一,具體描述行為。指責孩子「你怎麼那麼粗心?」多數的孩子會馬上回應,「那個○○○比我錯更多哪!」,要不就是「我哪有粗心?我都檢查五遍了」。如果你說,你「6」寫太快,看起來就像「0」,這就叫具體描述。他無法否認、不能狡辯,而且你語氣不帶責備,他也比較能夠平心靜氣的接受。像「你本來會的,因為寫太快就錯了」,這樣的具體描述,才是正宗的對事不對人。
第二,明確指出後果。「明明會的,因為寫太快無法辨識,分數就不見了。」指出後果,讓孩子有機會想想這是不是他要的。
第三,說出你的感受。「你一定很懊惱,我也覺得好可惜喔!」、「我擔憂,萬一你碰到大考試也這樣,影響真的好大。」這樣講話說明父母親因關愛所產生的擔憂,通常孩子就比較能接受。
親子互相了解後,告訴孩子為什麼自己會堅持某個底線,試著尋求雙方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。因為彼此情感都互相接納,火藥味不重,才不會情緒化的面對問題。這時候,孩子可能就會同意,「好吧,只要下次考試粗心大意的狀況超過○次,我就多做點練習。」、「如果是這樣,我接受一年染髮不超過○次」。
一言以蔽之,青春期父母親最重要的是,把主導權先放給孩子,但堅守底線,用好的方式去表達。最後跟孩子說,我很願意跟你一起解決問題,試著找到中間路線,找到彼此的最大公約數;孩子慢慢就會體認,他跟父母親是可以協商,是可以合作的,這正是他以後跟人相處很重要的態度。(採訪整理∕江美滿;錄音整理∕游雅茹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